
如瑞法师:与人相处时千万别抱着这种要求
记得印光大师说过,把别人都看成菩萨,唯独自己是凡夫。我想这是要让我们学会去尊重他人。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也有一些人:行啊,把别人看成佛菩萨,那别人就得来随我的愿。这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是未来佛。现在知道了,就要好好地和众生结这份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1

弟子生病无人照料时 佛陀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和大比丘众一共五百人在一起。当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身患疾病,甚为困悴,卧大小便——就是大小便都不能自排,不能自己起来,也没有比丘去瞻视。这位比丘日夜呼唤佛的名号:“为什么佛世尊唯独不怜悯我啊?”释迦牟尼佛有神通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1

陆一飞:本焕长老的书法
本焕老和尚的字,是堂堂“大人字”,大海不扬波,格局很大,特别的庙堂气概。2006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去黄梅四祖寺参加冬季禅七。四祖寺是中国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创建于唐武德七年,是中国禅宗第一座寺院。现在的四祖禅寺是本焕老和尚复建的,宫殿式的传统寺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1

佛教所追求的“解脱”境界,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 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解脱、自在。现在,依据经论的记载,略为描述解脱后的心境。 俗话说:人生不满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0

面相“好坏”能证明一个人修行的高低吗?
有人问: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清净慈悲,外相上一定是很和善的。如果内心每天都烦烦恼恼的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10

六道轮回中,怎么知道自己从哪一道转世而来?
从六道中各道转生为人,都带来一些独特的习气,通过这些习气,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或他人究竟是从哪一道投胎转世而来。对此,《大宝积经》第七十二卷有详细记载世间所有众生的身体、长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举止、行动作为,没有一个众生无习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09

学佛人容易犯哪些大妄语罪?
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一旦阎老索命,临命终时,那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堕阿鼻地狱。此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勿染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戒之戒之。 杀盗淫等,固为重罪,然人皆知其所行不善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08

怎么才能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呢?
问:很羡慕那些与世无争的人,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慧广法师答:能遵循因果规律,努力放下自己,全心成就别人的人,才是与世无争的人。事实上,你的问题,恰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别不承认,修行和放下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不是消极的。但是你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08

追寻阳光 绽放光彩
那金茫茫一片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那向阳而开的花开起来就像阳光般灿烂,颜色中已经充满阳光的味道。 清风拂过花海阵阵翩翩起舞。那金色的波浪漾入我心中,温暖间感受向日葵世界的美好。 她长长青茎间蒲扇般的碧叶永远向着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08

心地的耕耘
秋天,来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 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
来源:大菩文化 2017-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