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喀什举行 湛如教授出席并发言

来源:中国日报发布时间:2024-06-13

2024年6月12日,“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办,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协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埃及、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100余名专家,围绕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论坛旨在以考古、历史领域的国际交流,推动新疆历史人文的多元一体研究,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新疆1.jpeg

“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现场(来源:中国民族报)

 

嘉宾在开幕式前交流。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jpeg

嘉宾在开幕式前交流。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2嘉宾在开幕式前交流。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jpeg

嘉宾在开幕式前交流。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在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疆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西域丝路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新疆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南亚学系湛如教授在圆桌论坛上发表题为《激发禹域:丝绸之路上“大乘”称号的周流》的主旨发言,重点介绍“大乘”称号及官寺在唐代的历史意义。

 

湛如法师.jpeg

湛如教授(左二)在“新疆考古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圆桌论坛上发言。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湛如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纵观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大乘”为名的称号值得关注。如玄奘西行在印度获“大乘天”称号,其弟子窥基、普光等也继承了“大乘”称号,敦煌写本中亦有大量“大乘”称号出现。“大乘”称号不仅是宗教身份,更从侧面以反映出中印文化的交流乃至唐代政教关系。

 

他对玄奘法师的称号“大乘天”及其弟子的大乘称号进行梳理,探讨了在莫高窟出现的“大乘贤者”等称号,认为彼时大乘称号已非教派识别所需,禅宗作为后起之秀需要独特的身份标识。

 

他提到,从传世史料看,大乘称号与译场密切相关。称号的继承并非以能力为准,担任译场职务可能是关键,且与政治也有紧密关联。此外,大乘称号是唐代佛教名号的一个个案。唐代佛教名号与中国佛教中心的确立密切相关,这一制度不仅在唐后历代发展,还在日本、朝鲜等异域历史中代代相承。

 

湛如法师动图.gif

新闻联播报道画面

 

最后,湛如教授强调了佛教与唐代西域治理的关系,如碎叶城等地的相关发现等,都反映出佛教作为唐代中央在西域多元文化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扮演了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角色。喀什莫尔寺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印度与中亚、西域、中原文化三者在新疆深度融合的实证,并证明了唐代中央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湛如教授的发言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展示了中国佛教在国际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对深入认识丝绸之路的交流交融史具有重要意义。(图文/中国日报)

编辑:妙心 责任编辑: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