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文明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资讯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佛教要更好地实践自身的价值理念,发挥净化人心、稳定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世界和平等现实功能,让世界变得和谐美好,无疑是当代社会向佛教界提出的时代要求。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皆是佛教正法,在当今世界佛教的发展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佛教要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需要南传北传两大系统佛教界面对新的形势,在存异求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共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佛教的融合和发展,这同样是时代交给佛教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中前期,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高僧之一太虚法师对这些问题已经做出过很多深刻的阐发。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重读太虚法师著述,结合南传、北传佛教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可以看到太虚法师的著作对于当今我们建设世界性佛教、让佛教真正走向世界,都是非常宝贵的开示。本文在学习太虚大师著述的基础上,抛砖引玉,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供养给各位大德、法师。
佛教在印度诞生后二百余年,即开始向外传播。主要有两条传播途径,其一是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最早是以锡兰为中心,这些国家的佛教属于巴利文系统的上座部佛教,后称为南传佛教。其二是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我国的西藏等地区,属于梵文系统的大乘佛教,后称北传佛教。
从佛教经典的语言文字来看,南传佛教主要依据巴利文经典,因此又称作巴利语系佛教。巴利语原为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种大众语言,南传佛教相传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传教的。到了公元5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觉音到斯里兰卡,重新用僧伽罗文字整理编写巴利文三藏,即为现在流行的巴利语佛典的原型。后来,缅甸、暹罗、泰国等也都以他们本国的字母音译记录巴利文三藏。近代以来,欧洲学者以罗马字母转写,这是现在通行的巴利语佛典。
北传佛教主要依据梵语经典,所以又称为梵语系佛教。梵语经典大多流行于印度北方,并传入中亚、西域地区。北传梵语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又发展成为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汉语系包括中国广大汉族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地流行的佛教,使用的经典主要是汉文大藏经。藏语系包括我国藏、蒙、土、羌等少数民族等地方流行的佛教。
通常认为,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南传佛教比较“保守”——保守佛陀教法的纯洁性,以及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性。在对待佛陀的教导方面,南传佛教坚持三个原则:1、非佛所说不添加;2、佛陀所说不删改;3、如佛所教而遵行。南传佛教认为:作为佛陀的弟子,有义务让佛法纯正无杂地传承下去,以令正法久住世间。在修行方法上,南传佛教强调持戒、修行止观、四念处等,修行方式以禅坐、经行为主。
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流,强调“圆融”、“慈悲”、“方便”,只要能随顺众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也无妨。北传佛教认为:佛法的目的在于给众生带来利益,所以可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改变和发展佛教。正因如此,佛教在中国融合了大量的汉地文化、儒道思想,形成带有浓厚中华特色的汉传佛教。修行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例如参禅、念佛、诵经、持咒、礼佛、拜忏、放焰口、打水陆、放生等等。
事实上,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并非有些人误解的那样有着截然不同的界限,它们本来是同根同源,皆源自印度佛教。而且在历史上,两大教派也开展过很多的交流。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佛教与斯里兰卡佛教的交流。两国佛教界在古代就有很多交往,如公元406年,狮子国(斯里兰卡)僧人昙摩受斯里兰卡国王的派遣来到中国,给中国送了一尊高四尺二寸的玉制佛像。又如东晋高僧法显所作《佛国记》一书,记述了很多他到狮子国(斯里兰卡)的情况。又如,公元433年,以铁萨罗为首的斯里兰卡比丘尼,把比丘尼戒传入中国,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在比丘尼史上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近现代,太虚大师于1928年,在漳州的南山寺创建锡兰佛教留学团,提出要有组织有安排地派人到锡兰去留学。1939年太虚大师出访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半年,看到南传佛教的兴盛,回国后建议中国的教育部派人前往留学。1945年在西安创办了一个巴利三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