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出席大会并发言

来源:大菩文化发布时间:2018-10-29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大会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雨)


    大菩文化福建讯 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论坛主题为“交流互鉴、中道圆融”,邀请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学者等约800余位代表出席。中国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出席大会并发言。以下为讲话全文:


    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社會進步的產物,每一個民族的發展、每一個國家的進步、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文明的滋養。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東亞中華文明、南亞印度文明、西亞兩河文明等「世界三大古文明」都發源於此。璀璨奪目的文明之花在亞洲大陸上競相綻放,不僅在綿延不息的歲月長河中留下無數感人至深、千古傳誦的歷史佳話,也照亮了亞洲人民篳路藍縷求發展、櫛風沐雨謀幸福的漫漫征程。撫今追昔,我們應當為亞洲文明備感自豪。


    中國作為亞洲文明古國,在五千年不間斷的歷史傳承中,形成了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秉持兼善天下、普濟蒼生的情懷。今天,中國正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願與各國人民交流互鑒,攜手實現合作共贏的亞洲夢、世界夢。


    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因互鑒而豐富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進入多層次、多元化問題交融的階段,單一或局部簡單的方式,已無法解決世界面臨動態開放的複雜發展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總結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經驗,預測人類全球化共同未來,提出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014年3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被國際輿論稱為「新文明觀」和2014「文明宣言」的演講,系統地提出文明交流互鑒思想。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三項原則:第一、文明是多彩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第三、文明是包容的。這正是中華文明「和而不同」偉大智慧的當代體現,它要求尊重多樣,平等互涵。他呼籲世界不要從「文明衝突論」的視角看待不同文明,而是要基於文明交流、互鑒的事實。唯其如此,「和平理念的種子才能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習主席的這篇演講,對於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以及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相處,具有原則性的指導意義。


    同年,習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關於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的演講,進一步闡釋了文明交流互鑒思想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而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主席又強調,「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這一「文明觀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規律,順應各國人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同願望,是對文明衝突、文明優越等陳舊論調的超越,為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一條和諧共生之路。


    二、崇尚「和諧」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神崇拜的興盛國家。因而中華民族內部一向以來都是多元一體的格局,文化上形成了多元性與同體性互含、「多」與「一」會通的深厚認知理念:從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說明禮法的運用,以和為貴。這是最美好的傳統,適用於一切事情。]、「和而不同」[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易傳》的「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期間經過佛教華嚴宗的「一多互攝」,宋明理學的「理一分殊」,到近現代的「融會中西,貫通古今」,「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馮友蘭《西南聯大紀念碑》。],由是一種自古至今的「貴和」思想,相承相續地貫徹下來。


    至漢宋[ 在中國傳統學術中,漢宋之爭是個長久委決不下的問題。本來,漢學和宋學都是傳統「經學」當中的派別。「漢學」之得名,是因為繼承了漢代的經學、尤其古文經學的傳統,注重對經典作「實事求是」的考據工作,似乎更接近於「科學」;而「宋學」之得名,則是因為繼承了宋代理學,尤其心學的傳統,注重對經典作「微言大義」的發揮工作,似乎更有哲學意味。


    自古至今,中國人創造出來的與「和」字相連的詞彙不勝枚舉,如:和諧、和平、和睦、和美、和善、和氣、和悅、和樂、和順、和好、和暢、和藹、和緩、和解、平和、溫和、祥和、和為貴、協和萬邦等等。因此,有人說中華文化是一種「和合文化」,也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是自然親和型文化,主張和而不同,陰陽互補,對立統一。


    影響所及,歷代政權主流宗教政策,皆是三教或多教並勵、因俗而治、以教安邊;而歷代人文與宗教文化的主流走向,亦是三教與多教合流、輔政勸善、相互吸納、中道不偏。由此形成中國宗教文化生態的多元共和模式:宗教以人為本,宗教以人文為主導。在儒家中和之道、佛教和合之道,與道家柔和之道的影響下,宗教的和平主義自然成為主流,極端主義不易產生,因而形成「政主教輔」型的政教關係;由於宗教有深厚的愛國守法傳統,因此,宗教的內部關係,宗教之間的關係,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均以「和諧」為主調,而且彼此日漸接近;以敬天法祖為基礎,以儒學為主幹,以儒、道互補為底色,以儒、佛、道三教為核心,形成有中心、有層次、向外開放的結構,使信仰從屬於道德;強調救世尚德,以行善去惡為修行第一要務。


    由此可見,「和諧」,是一個充滿東方智慧的名詞;如今頻頻出現在重大國際場合,它所描繪的是國際關係的理想狀態,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贊同——由「和諧」推展為「和平」,人人和平、社會和平,國家和平,世界和平。這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人民的共同理想與願望。


    三、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與中道思想


    一如眾所周知,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積極適應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狀況,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漫長而複雜的歷史過程被稱為「佛教的中國化」;在此過程之中,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更從中國傳統「和諧」文化中吸收養分,使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中國佛教獨特的「圓融觀」或「圓融精神」。


    中國佛教的圓融觀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考之典據,「圓融」一詞,最早為天臺宗所用,署名慧思大師所著的《大乘止觀》中,論述「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法界法門」。還有智者大師《觀音玄義》、《法華玄義》等著述中,多次出現「法界圓融」、「三諦圓融」。「圓融」在華嚴宗哲學中更顯重要,有「六相圓融」、「圓融行布」、「三種圓融」等說法。禪宗、真言、淨土等諸宗著述中,也常見到圓融之說。可知它是中國佛教各大宗派的重要思想。


    何謂「圓融」?「圓」者,圓滿具足,無所欠缺;「融」者,融會貫通,無所執著。前者是佛性論,後者是般若學。中國佛教的圓融觀,是佛性論與般若學的融會貫通,並與中國信眾的思想狀況緊密結合。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圓融」,就是「圓滿融通,無所障礙。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衝突」。[ 參考《佛光大辭典》]


    透過圓融觀的視野,萬事萬物,由於皆為終極實在的「一真法界」[ 華嚴宗「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中,特重理法界,稱為「一真法界」(又稱為「自性清淨圓明體」、「真心」、「淨心」、「如來藏」等),以此收攝其他法界。]或「諸法實相」所現,故而均是「同一體性」,既能保持其原有立場和特性,圓滿無缺,而又為完整一體,且能交互融攝,毫無矛盾、衝突。圓融精神,已成為中國佛教的重要特質,深深影響著當今的中國佛教。


    與此同時,「中道」亦是佛法的主要組成要素。佛教講中道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偏激的觀念和行為,中道的正確意義就是「不落兩邊的正中的道路」。佛陀曾比喻說,上游的木材如果要順利的運送到下游,要順著水流而行,不要靠到岸邊擱淺,也不要沉沒在水底,才能到達目的地。[ 《四十二章經》: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海矣。」]中道又如彈琴,如果琴絃太緊,聲音粗澀;琴絃太鬆,則聲音沈悶;不鬆不緊,聲音才會美妙。


    在實踐上佛陀開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極端的苦行或樂行,兩者都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自在,唯有依中道的智慧而行才能獲得解脫。在觀念上的中道,則離常見、斷見,一見、異見,有見、無見等邊見,勝解緣起性空的中道妙義。


    佛教這種圓融精神與中道思想,在當今世界顯得尤為寶貴。今日的世界,雖仍充滿著各種尖銳的矛盾衝突,但與以往相比,全球經濟文化的大融合,越來越成為這個時代發展的趨勢。時代的發展和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呼喚著一種能消解各種矛盾衝突,促進全球化、一體化,足以將全人類聯結為一體的精神紐帶;呼喚著一種沒有西方宗教文化對抗性、排斥性、隔礙性缺陷,高揚和諧、和平的指導思想。最適合這種時代需要、內涵深厚的學說,無過於中國佛學的中道圓融說。


    換言之,時代正呼喚著中道圓融精神;佛法的中道思想與圓融觀,可以運用於處理現今和未來人類心靈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各種矛盾衝突,教導人們從「整體觀」和「因緣觀」去看待萬物,從而認識到現象世界本來和諧圓滿,一切矛盾與衝突,不過是由人之不能如實認識緣起性、一體性,不能控制自己的貪、瞋、癡等煩惱,不能慈愛他人所造成的。認識到任何國家、民族、個人,都同生共處於一個「法界無盡緣起的大陀羅尼網」中——《華嚴經》「六相」[ 根據現代學者之研究,六相思想,最早出於《十地經》的〈初地品〉,是初地菩薩所完成十願中的第四願。而六相進一步之意,正如《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所說:總相「一含多德故。」即事物的全體,是以「一」為中心,而涵攝「多」在其中。]之「總相」。所謂「六相」,即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六相說」在於表明法界緣起的相貌,說明宇宙萬法的無盡緣起[ 「無盡緣起」乃華嚴宗的基本教義之一。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真如本性隨緣而生起,自在無窮,一切現象都是互相包含,互不妨礙。《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圓融法界,無盡緣起。」]是同一起緣,別無二法。


    此「六相」闡明了現象界一切事物之整體與部分及事與事、物與物之間的相互融攝、相即相入、圓融無礙的關係。現象萬物既各有其獨立自主性(別、異、壞三相),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成相);故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個人願意與否,都必然與整體同安危、共患難,一地區、一國家、一民族乃至一個人的不和諧,會影響周邊的人、事、物,使整個世界都不得安寧。


    如世界局部戰爭必然影響其它地區的經濟貿易,所造成的污染會殃及鄰國乃至破壞全球生態;部分人的貧困和受壓抑會滋生偷盜、搶劫、恐怖活動,破壞社會生態環境,使富國、富人也無法安居樂業。是故,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將使全人類越來越成為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雖然不無男女、長幼、貧富等差別,而尊嚴、價值、佛性平等不二(華嚴「六相」之同相),故理應以平等心、慈愛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富國應幫助和帶動窮國,富人應協助社會濟弱扶貧,謀求共同發展,如此才會獲得共同的繁榮、富強與安樂。[ 陳兵〈中國佛教的圓融精神及其當代意義〉,中華文化論壇,2004。]


    在文化方面,佛法圓融觀的判教及對待外學的方法,指示世人承認各種宗教、各種思想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所對的機宜,應在友好交流中互補,在互相對話、比較中去偽存真、去蕪存菁,在多元互動中促進各自的完善發展。


    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方面,佛法圓融觀教導人們:自然界作為人類主體(「正報」)之「依報」,與人類息息相關,為「依正不二」[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是「依報」、「正報」的略稱,見《菩薩本業環珞經》等。正報,指眾生乃至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體;依報,指生命主體所依止的國土,即生存環境。佛法說身心世界皆是業力之果報,故名依正報。何謂「不二」?《大乘義章》卷一解釋說:「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理寂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二。」]的關係,乃人類自身的一部分,而非只是征服的對象。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導致人類主體自身的不和諧,產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滋生各種疾病。經濟建設應從整體思維出發,進行集約式綜合資源開發,兼顧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可持續發展。而處理好人與自然關係的關鍵,在治好人心,所謂「心淨則國土淨」。由此可見,圓融為人類文化之整體,全人類若能掌握圓融的智慧,指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心等關係的處理,則一個和平發展、生態良好的新世紀之創造,自然指日可待。[ 同註10]


    四、宗教和諧:中國積極努力之方向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社會的和諧理念,不斷地深入人心,各方均積極投身和諧社會的建設,宗教界自然是積極回應;近年中國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領袖共同發起了「共建和諧中國宗教」的倡議;中國各宗教正在以各種形式追求著宗教和諧的目標、實踐著宗教和諧的理念。在中國以及香港舉辦的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分別提出了「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合和」、「和諧世界,同願同行」、「同願同行,交流互鑒」的口號;國際道德經論壇[ 「國際道德經論壇」2007年4月22日至27日,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巿和香港舉行。]亦提出了「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的口號。


    而「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由天主教、孔教、回教、基督教、道教、佛教聯合組成,成立於1978年6月,可說是香港宗教界有史以來的首創。始後每年定期舉辦思想交流會,就特定主題從不同的宗教角度、觀點,彼此交換意見,以促進各宗教間和而不同,摒除隔膜,抱持共同而唯一的志願︰淨化人心,福利社會。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成立四十年來,六宗教同仁相互尊重、互相欣賞,教派雖異,義理則一,均屬以利世益人為目的。各教均表現出跨越宗派界限,一切皆以保持香港市民心靈健康為依歸,不分你我之團結性;彼此和諧合作無間,建立了長久的友誼。


    由此可見,共建和諧宗教,是中國宗教界努力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的有益嘗試:而中國政府亦正在堅持全面貫徹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宗教關係、充分發揮宗教積極作用,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法律環境和保障。


    希望中國的這種努力能夠在國際上得到積極回應,期待國際上研究當代宗教問題的專家學者,多關注宗教關係研究,從宗教理論、從各國的實踐與經驗等方面,共同研究,合作交流,共同推動,以實踐宗教和諧的理念,實現多元宗教的和諧相處,從而確立新的宗教關係;以宗教內部關係、宗教與宗教之間關係以及宗教與社會關係的和諧,化解衝突,消除紛爭,和睦相處,和合共生,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與世界和諧。


    五、香港展現的城市多元文化特質


    香港是個獨特的都市,薈萃東、西方文化,一向被譽為「充滿動感和融匯多元文化的國際大都會」。明年我們即將慶祝香港回歸22週年;22年來,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在文化領域而言,其中最顯著的特色,相信就是香港人對多元文化的發展方向,更為自覺與自信。「一國兩制」無疑包含矛盾以及矛盾下的統一,然而更多是帶來機遇、激發活力和推動進步。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城市,不但有「一國之利」,亦有「兩制之便」——香港擁有獨特的雙重優勢;「一國兩制」令香港成為中國與外國抗衡的地方,自2012年開始,香港已扮演著一個國防外交的角色:香港有獨立的經濟、法律及社會制度,加上香港位處有利的地理位置,面向國際市場,具備高效透明的規管機制,擁有優良的法治傳統,以及與國際標準高度接軌的營商環境。與此同時,香港有一流的大學,基礎研究實力不弱;有五間大學位列全球百強;在一些領域,如醫療、生物科學等都有國際水平的基礎。


    香港多元文化的現象,並不是我們的先輩可以預期或計劃好的,而是特殊的歷史和地緣因素的產物。香港人若向先輩追源溯流,絕大多數會發覺自己是移民的後裔。我們的先輩懷抱著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遷移到香港落地生根,努力開創自己和下一代的命運。就是原居民,祖宗的根源也絕大部分在內地,甚至是中原。


    上世紀內地動盪的時期,香港曾經是中國文人、藝術家聚集的地方。後來又有內地大批企業家來港。源自內地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與香港土壤結合,長出了令人驚艷的奇葩。


    香港市民主要是中國人,但又有其他許多國籍、族裔人士。香港是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地方,在香港設置領事館或有領事代表的國家約115個,所代表的人民、經濟利益和關係網絡,不斷為香港帶來新訊息、新意念,使香港緊貼世界脈搏。這些五洲四海不同種族的人士,都會以香港為家,都對香港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共生作出貢獻。


    城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正成為世界各地城市發展一個受到關注和重視的方向。而多元文化,正好是香港的一個鮮明特色。文化多元化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構成了我們的身份特色──建基於中國文化傳統,糅合地方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粹,具備世界視野。[ 〈曾德成局長隨筆——香港展現多元文化〉,2010.6.20。]


    目前香港佛教舉辦的各種活動,有不少都是具有世界性、國際性觀瞻的。例如三年前由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發起主辦,儒、釋、道三教共同支持,以「慈悲感恩.身心自在」為主題,舉辦「2015首屆觀音文化日祈福吉祥大會暨觀音文化論壇」,倡導每年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為「慈悲日」;經香港民政事務局劉江華局長鄭重呼籲,藉以弘揚三教均認同之「平等、清淨、和諧、仁愛、知止、喜悅」等信念。直至今年(2018)10月27日已連續舉辦了第四屆。活動誠邀兩岸四地佛教寺院、道場、團體,共同響應,共同呼籲將「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定名為「世界慈悲日」——而這恰巧正與是次論壇「交流互鑒.中道圓融」的主題相契合。


    期望日後香港儒、釋、道三教共同攜手舉辦之活動,都能得到國家及社會大眾的認可與支持,一起努力將觀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宣揚開去,以導正社會、淨化人心,祝願世界和平、人民生活安樂、幸福。


    結語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 陳壽《三國志.夏侯玄傳》:「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意思是說:整盆湯具有鮮美的味道,是因為把不同的調味品調配在一起;良好的上下級關係,在於彼此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文化與文明。不同的文化與文明是不同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們之間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種文明雖各有千秋,但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互鑒、對話,才能讓人類文明更為豐富多彩,充滿發展的活力;只有秉持平等包容的態度、和而不同的精神,堅持相互尊重、互學互鑒、兼收並蓄;如是,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因此,真正自信的文明必然有廣闊的胸襟,以吸納其他不同文明的優點,從中尋求智慧、汲取養份,豐富完善自我;從而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是故,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面對當前人類社會的各種危機與挑戰,中國不僅要繼承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還將在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方面作出更大貢獻,發放更多的光芒與異彩。




编辑:慧空 责任编辑:李蕴雨

中国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宽运法师,出席大会,发言,菩萨在线,佛教新闻,最新资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