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论坛主题为“交流互鉴、中道圆融”,邀请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学者等约800余位代表出席。
本悟法师:浅析佛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悟法师
菩萨在线福建讯 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论坛主题为“交流互鉴、中道圆融”,邀请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学者等约800余位代表出席。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悟法师在佛教与环境保护分论坛上作《浅析佛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发言。以下为讲话全文: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2012年十八大从新的历史出发点,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2017年十九大报告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建设的现实诉求,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推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改革开放40年来,市场经济飞跃发展,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在物质文明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也相应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引发了对生态文明这一客观存在的全新命题和严峻考验。
发展是把双刃剑,不容回避的是,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链的破坏。物质的富足和生活的便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生态环境的消耗为之埋单。环境的破坏直接导致的是民众生存品质的恶化:世风日下,社会矛盾凸显,民怨四起。
纵观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人思想的恶化,是导致生态文明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人心不古,唯利是图”是病根所在。“心灵生态”与“环境生态”,相辅相成、同等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生态文明要从心地入手。
说到对人心灵和思想的净化和教化,佛教可谓功不可没。两千多年前,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演化,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其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都对人们生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佛教提倡“心灵环保”,引导教化民众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自利利人的价值观。佛教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征程上,中国佛教可谓天降大任,任重道远。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
如何让佛教在“心灵生态”的构建中,发挥好引领教化作用,这是时代赋予佛教的重任。唯有正信正行的佛教,才有资格扛起教化的大旗,才真正具有教化人心、净化心灵的担当。大任担当面前,每一个具有正念的佛门弟子,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挑起这副重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一则警醒世人的墓志铭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这段墓志铭告诉我们,一切从我做起,从完善自身、改变自我、德行养成做起。
作为佛门弟子,保持庄严威仪的仪容仪表是自我完善的第一步。每一个僧人都是僧团的代言人,僧人的威仪,展现给世人的是佛教僧团良好的形象。一个僧格完善的僧人,首先从庄严仪表进行规范和完善;严持净戒是一个出家人的根本保障。
深入经藏,闻法明心。佛法是开启智慧、洗涤心性的法宝,学习佛法是每一个出家人的本分。只有真正深入经藏,通达佛陀教义,才能完善自己,自利才能化他。
完善一个僧人的僧格如此,同样对于一个寺院来说更是如此。
寺院作为传承佛陀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功能无疑是佛陀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外化。佛陀精神的自觉内涵,要求寺院首先要具有自己觉悟的功能,外化为觉他功能。这就要求寺院:第一、应具备教学功能,能让僧众明白佛法的理论体系或要点,培养正信正行,续佛慧命的优秀僧才;第二、寺院应具备实践功能,让僧众在佛法理论和实际修行的结合上,有实践和体会的依所;第三、寺院应具备接引信众学习佛法的功能。大众化修学体系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建立一套可供大众依循的修学体系,是当今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当今快餐文化盛行,须将佛法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适应更多人的实际需求,大众化的意义正在于此。
这就要求佛弟子,坚定对佛陀的信仰,充分发挥佛教教化安抚人心、连接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传递正能量,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以中道圆融、慈悲平等的无上智慧、开放包容的格局胸怀、澄明自在的超越精神、深邃圆满的觉悟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出文明互鉴、人心相通、命运相连的全球“同心圆”,这些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所在。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