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慈法师:合奏时代交响曲 共续丝路新华章

来源:菩萨在线      发布者:妙言      时间:2018-10-30


中佛协副会长道慈法师在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上发表《合奏时代交响曲 共续丝路新华章》的主旨发言(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道慈法师指出:要与沿线所有国家、民族的各界朋友们一起同声高奏时代交响曲,谱写海上丝路新的华章(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雨)


道慈法师接受采访(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妙梵)


菩萨在线福建讯 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论坛主题为“交流互鉴、中道圆融”,邀请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学者等约800余位代表出席。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济禅寺方丈道慈法师在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上基于习近平主席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发表《合奏时代交响曲 共续丝路新华章》的主旨发言。以下为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政要长官,各位高僧大德:


各位学界贤达,各界同仁朋友们:


在这丹桂飘香,和风送爽的金秋时节,以“交流互鉴、中道圆融”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泉州)附近(的莆田)隆重召开,与会的大士、开士、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交流佛教未来发展、社会共同关切及人类前途命运等重要问题,我谨就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谈一点心得,恳请大家讨论指正。


二千多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人文史话,也有很多古代求法与弘法的高僧万里征帆九死一生,将佛教传向各国。如天竺沙门般剌密谛大师割肉藏经来唐;跋陀罗大师与东土缘重,乘船渡海,感得信风渐起;达摩大师渡海东来;鉴真大师双目失明六次东渡扶桑,日本圆仁三番渡海入唐求法巡礼……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无数取经人的鲜血甚至生命。正如唐义净大师有诗写道:“晋宋齐梁隋唐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遥碧天惟结冷,砂河蔽日力疲殚;后人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


那么我们今天手捧佛经,如何想古德之想,效古德之行,酬古德之志,报古德之恩呢?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同样也给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佛教界开辟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境修身、弘法利生的大道场,我们要与沿线所有国家、民族的各界朋友们一起同声高奏时代交响曲,谱写海上丝路新的华章。


第一、认清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危机。今天,整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世界性危机:一是生态环境的危机,源于人类内心的贪婪,长久以来人类无限制地对生存环境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工业和生活的废弃物无节制的排放,所导致了生态危机,而且这样的危机在资本经济的推动下正在日益加剧;二是动乱与战争的危机,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日渐紧缺,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日渐加刷,国家地区族群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类内心的嗔恨亦日趋增强,这将导致社会动乱与战争的危机;三是道德信仰的危机,由于人类内心的愚痴,以物化的生命观非理性地贪图身心享受,片面追求物质发展,背觉合尘,迷己为物,形成唯利、唯财、唯己、极度自私的价值观念,缺乏对无限、永恒的认知和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而陷入道德与信仰的危机。


这三大危机的根源就是人类内心充满了贪婪、嗔恨与愚痴,就是“人”的现实存在背离了世界万物的自然本性,这是一切社会危机的根源。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已经将人类自身紧密地连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众生拨苦与乐,为人类化解危机,正是佛教住世的使命。


第二、认清佛教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佛教也得到长足发展,从外部环境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再次提出,无疑给沿线国家佛教带来崭新的国际交流和跨国发展的机遇;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具有群众性基础的佛教可以借助虚拟撬动现实的杠杆,来实现佛教从形象到实力的跨越性提升;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佛教需求的程度、方式和接受能力正在转变提升;佛教界、科技界、学术界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界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以《物理学步入禅境》为代表的科普类弘法作品为现代青年提供了理性信仰的依据,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人类新的文明成果使人们变得非常聪颖,极易接受那些符合自我认识倾向的观点,同时也使众生贪爱炽盛,我慢增上,邪见纷然,变得极难调御……


从佛教内部状况来看:佛教寺院、出家僧人较三四十年前在数量上增加不少,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道德、慈善公益、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了量化的成绩,但是在繁华的背后要敏锐地觉察到自身不足和面临的危机。而今去圣时遥,物欲横流,商业化浪潮如咸醒的海水侵蚀着佛教肌体:在组织上,出家众中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信仰淡化,戒律松驰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昏生梦死,苟且营生;在法脉传承上,法印不彰,宗风不振,弘宗者固守门户,演教者穿凿附会,缺乏权威的印证机制,往往以身分代替证量,各行其道,甚至容易蜕变成附佛外道;在思想理论上,宗教与文化、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民俗的定位不清晰,导致人们形成信仰与文化对立,宗教与科学对立、宗教与民俗混滥的认知;在交流互鉴上,礼尚往来较多,实质交流较少,参观访问较多,学习借鉴较少,理论探讨较多,项目实施较少……这些都是当前佛教发展中的短板。


第三、要围绕主题下功夫。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交流互鉴、中道圆融”,我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方法是交流互鉴,实践的标准是中道圆融。学习的基础是建立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丝路沿线国家佛教界要在交流的方式与内容、深度与广度方面进一步拓展:拟定各语系佛教典籍的比较研究、翻译交流项目;举办各国各地区佛教弘法利生及佛教经论思想的现代诠释与世界传播的经验交流活动;制订各国各地区佛教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的研究交流课题;制订各国各地区佛教院校合作、师资交流、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工作(条例)方案;探索建立各国各地区剃度、传戒交流合作方式;制定国际间慈善救助应急响应机制;组成世界佛教联合体参与与佛教宗旨相符的世界事务……


在实践方面做到中道圆融,既要坚持统一的根本教义,也要就各国各地区各宗派在法脉仪轨传承和历史文化上的差异进行交流互鉴;要圆融“学术与信仰”、“内修与外弘”、“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圆融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本末关系,厘清佛教与民俗的正偏关系,促使退变的“死的佛教”“鬼的佛教”向“生的佛教”“活的佛教” 回归,永葆佛教的宗教品格;要积极开展佛教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多元文化的对话,圆融世出世间法;要进行佛教的“供给侧改革”,以终极智慧引领思潮,为网络时代的“新人类”提供“生命纲领”;针对“物文化”在商品化思潮中产生的弊端提出佛教“心文化”的化解之道;要以“依正不二”的理念,圆融佛教与社会、国族与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服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最后提两点建议:


一、佛教发源形成于古印度,发扬光大于中国,中国是当今佛教大国,应当在世界佛教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设立世界佛教论坛常设机构,由专门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落实会议形成的共识。


二、公元1954年,在缅甸首相乌努倡导下,由八个国家的2500位长老僧侣们在仰光历时2年完成了第六次佛经结集。建议论坛组委会牵头,组织佛经的第七次结集,广泛召集世界各国各地区僧侣学者,共同完成三藏佛典的大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检索,以及人工智能解读工程,这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项闪烁着佛教新时代光辉的里程碑工程。(现场记者:妙梵 妙雨 果仁)



(责任编辑:李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