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陈思王曹植东游东阿鱼山,感天地之音,用中国的音律填词《太子瑞应本起经》,创作了曲调唱诵本,由此创立汉传佛教梵呗的第一声——鱼山梵呗。鱼山梵呗是将印度佛教中的法事仪轨逐步改良,以适应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其主旨是佛教传播而非音乐角度的梵呗发展。
华严字母是汉传佛教音乐梵呗中的一个套曲,中国最古老的梵呗之一,包含了赞、偈、咒、文四种,演唱仪轨庄重,感化力深厚。其旋律优美、结构完整,是梵呗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套曲结构。具有一字多音三弯九转、音域宽广富有起伏、调式变化色彩斑斓、使用重复元素等特点。
东晋孝武帝初,月氏人支县南特擅声法转读,因此“裁制新声,梵音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弄”,创“六言梵呗”流星于当时,流传于后世。“六言梵呗”被后世的《清规》 和《禅门日诵》采用和著录。
西晋末年西域僧人帛尸梨密多罗曾作胡呗三契,梵音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改,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于今。觅历遂成为当时江南梵呗高僧。“高声梵呗”的名称既不标志着内容和题材,又不标志体裁和形式,而表示这种梵呗的声腔特点。
是继鱼山梵呗、连句梵呗出现后的梵呗,由康居国康僧会在吴都建康传授。因为内容出自《泥洹经》而得名。康僧会世居天竺,随父经商至中国,后出家为僧,于吴赤乌十年至建兴,主要从事译经工作。《高僧传》卷一曰:泥洹梵呗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出现时间与鱼山梵呗相近,制于三国之吴,创作者为支谦。支谦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图谶,阴阳五行、音律、文学等,从事译经活动三十年。他根据《无量寿经》和《中本起经》的内容制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流行于江南一带。这一创作对梵呗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梵呗”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用简单音调念诵佛经主体部分的形式被称为“转读”,而用唱诵形式演唱的诗歌体歌赞部分为“梵呗”。梵呗中国化初期,受西域影响较大,并逐渐流行于南方。
道安法师开创了在佛事活动中唱梵呗的先例。
佛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国外僧人来到汉地弘法。同时,中国僧人创作了一系列的偈子作为梵呗唱词并确定了立了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 “ 南方梵呗” 风格。
佛教梵乐大量传入汉地,同时佛教梵呗与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梵呗中国化至成功转型。
此时是佛教文化的极盛时期,梵呗中国化成为了“华夏正声”。深信佛教的隋文帝一统中国后,亲自制作了十首梵呗。此外, 当时官方非常重视梵呗, 还将梵呗立为译经道场九种职位之一, 为梵呗的传播提供了种种有利条件。
梵呗在寺院的使用情况维持着原有的秩序。由于“瑜伽焰口”的再次兴起,使得梵呗有了再一次发展。与此同时, 脱离修道内涵的“佛曲”与寺院梵呗已有了明显的分化,并正式出现在民间艺术当中。
梵呗在大体上继续保存原有面貌的情况下, 与民间艺术、世俗文化相融合,通向世俗化。
弘一法师是重要的佛教音乐创作者, 他创作的佛教歌词多为白话文, 法意 深远, 旋律一般由自易上口的西方民歌改编, 或以西方大小调自创, 深受佛教徒欢迎, 给梵呗的创新带来活力。
佛教团体重视梵呗的重要弘法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并出版了多种梵呗与现代佛教音乐产品, 形式相当地多样化, 吸引了不少信众与非信众。
鱼山梵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承、弘扬新时代梵呗。
600余人随喜参加,洗涤身心,清净自我。
以佛教梵呗为基础,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